怎样治疗儿童尿床
-
小贴士:
儿童尿床
2015-04-21 12:10
怎样治疗儿童尿床
孩子的排尿障碍包括有白天尿频症、尿失禁、小便疼痛、小便困难、夜间遗尿(尿床)等。在治疗这些症状时,所考虑的方向和成人有相当不同之处,特别在最近几年经由欧美多位学者的研究,对于夜间遗尿的原因、治疗原则有不少新的共识。下文将做详细介绍。
造成尿床的原因
尿床的成因,当然必须先将确实有器官上的疾病排除,如脊椎神经的病变、尿道阻塞的病变、肾脏或膀胱的病变等。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并非有器官病变,而是主要有以下3项原因:
1. 脑干觉醒中枢的因素:
孩子在熟睡时,无法感受到膀胱涨尿时神经的传导,而由脊椎的反射中枢不自主的排尿,导致尿床。
2. 膀胱功能性的因素:
经过许多尿动力学检查的结果发现,确实某些尿床孩子的功能性膀胱容积较小,或者出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现象,而且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可能在夜间睡着后才出现。
3.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:
一般正常的孩子,在夜里自然而然他的抗利尿激素会比白天升高,但是尿床儿童的抗利尿激素在熟睡后却没有增加,所以造成夜间大量尿液产生,也就是夜间多尿症,因此容易尿床。
如何治疗小儿尿床
治疗尿床的共识,在国内最近经泌尿科医学会的安排,聚集各相关科系医生如小儿泌尿科、小儿肾脏科、精神科已经共同讨论出治疗的共识与准则,其中的重点如下:
1. 我们建议5岁以上的孩子,如果仍然有每周超过两次尿床的现象,而且家长有强烈的寻求医疗的意愿,就应该接受治疗。但是治疗应从膀胱训练、就寝前水分控制着手,药物治疗应该放在第二位。
2. 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周超过两次尿床的现象,就更应该积极接受治疗以及检查。检查项目如:一般分析尿液、肾脏及膀胱超音波、详细问诊、理学检查。治疗以两个方向为主:一是药物治疗(以抗利尿激素——DDAVP优先考虑,另外一种药物抗忧郁——Imiprami则少用);二是夜尿警铃的条件反射训练。
3. 如果采取抗利尿激素(DDAVP)口服或鼻喷剂的治疗,其初期治愈率达75%以上,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,如果使用得当的话,一般建议持续使用3个月,然后再慢慢将药量减低,而后渐渐停药。
4. DDAVP治疗效果不好的孩子,则应安排尿动力学检查,找出是否有膀胱的问题,决定是否给予抗副交感神经剂,或Imiprami合并DDAVP药物治疗。
5. 夜尿警铃的训练,必须选择强烈治疗动机的家长,及孩子给予充分的说明与解释,虽然治愈率较高,但是实际使用后,家长经常无法配合持续训练,所以临床上使用并不多。
宝宝的尿床是属于哪一种?
因为在临床上很多孩子表现的症状经常较为复杂,除了尿床外,可能还会合并有白天尿失禁、尿频症,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一下,专家对夜间遗尿(尿床)的分类标准:
原发性单一症状夜间遗尿:
白天没有尿失禁或其他小便的症状,而且未曾有不尿床的记录超过半年以上的尿床儿童。
次发性夜间遗尿:
超过半年以上不会曾有尿床记录的尿床孩子,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,所以必须做详细检查。
非单一症状夜间遗尿:
这类病患比较复杂,可以分为几类:
a. 合并白天尿频症候群:
一般以小便次数超过8次视为尿频,绝大部分儿童做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,可能跟环境变化、膀胱功能协调障碍有关系。一般而言,这些患儿仅需要规律性排尿习惯的训练,严重者才需抗副交感神经剂给予。
b. 合并懒惰性膀胱症候群:
白天解尿次数过少,都是等到相当严重的尿急时才去上厕所,这样的患童经常出现尿急性尿失禁,治疗上需要规律性排尿习惯的训练,一般以每两个半小时提醒孩子去上厕所。
c. 合并白天尿失禁:
这类病儿可能有膀胱与括约肌失调情形,或者是属于隐藏性神经性膀胱症候群的患者。这些病儿在解尿时,骨盆底肌肉仍处于无法放松状态,或者是存在有轻微的后尿道瓣膜,需要给予切开,比较严重的病儿需要做完整的尿动力学检查,主要治疗以自行清洁间歇导尿为主,加上生理回馈训练。最近多位学者建议可以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治疗。
细心评估、正确诊断
儿童时期的排尿障碍是一相当复杂症候群,虽然不是一个致命症候群,但是它却跟泌尿道感染、尿液回流息息相关,需要我们细心评估,加以正确诊断,给予正确的治疗。
哎呀,环球小编暂时没收集到儿童尿床相关的品牌排行,可以看看右侧信息,有很多与《怎样治疗儿童尿床》相关的资讯
儿童尿床相关资讯
儿童尿床品牌推荐
-
对不起,暂无相关品牌推荐